新年伊始,一批名家新作集中亮相2018年首期文学刊物。这些第一时间记录文学现场的主流刊物,透露出哪些的创作信号与趋向?
长篇新作凸显现实主义书写
开年新刊里,新发表的主打长篇小说引发业内瞩目。评论界指出,现实主义是当下写作的趋向,不少长篇更接地气。
作家周大新最新长篇《天黑得很慢》首发于《人民文学》今年第一期,小说直面老龄化难题,人生终点前的种种情形浮现,比如社区讲座、电视购物中有关医学治疗、延年益寿的喧哗;一头连着并无亲情的老人、一头牵着生计的老年陪护工作境况……把平常人心中不平静的温度、道德、筋骨都活化在小说里,有关社会治理的话题也渗透到了褶皱深处。
贴近生活和时代的另一显著文本,是作家张炜发表在《当代》新刊的长篇小说《艾约堡秘史》。小说从对一个渔村的争夺改造切入,聚焦了经济与生态、发展与保护、文化与民生等现实命题。这部现实主义力作,深度勾勒了民营经济巨人的曲折发展,堪称现实寓言。
名家钟情短篇
作家陈村,在今年第一期《上海文学》首发最新短篇《第一只苹果》。3000多字,以出乎意料的方式诙谐解构“亚当夏娃在蛇的诱惑下吃果子”的母题:“走出伊甸园,亚当和儿子必须打猎,夏娃和女儿要劳动,要美容,要忐忑于内心的私奔……第二只苹果掉在牛顿的头上,昭示万有引力。第三只苹果打中乔布斯,隐隐显出诱惑人们走上的那条不归之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那只已被人咬过一口的苹果被乔布斯狡猾地散给大众,由他们去唱小苹果,分担命运。一定还会有苹果袭来!下一次,中彩的不会是人了。”
《第一只苹果》是《上海文学》新推出“短小说特辑”中的一部分。90岁高龄作家宗璞的短篇《你是谁?》,以不到2000字篇幅,表达了博大的悲悯和怜爱。青年作家双雪涛 《抱河》、沈大成《一个中性事件》、路明《废铁托拉斯》等短篇,无不显示了方寸间腾挪文字的手法。
钟情短篇的,还有作家莫言。他分别在《花城》和《十月》上发表了多个短篇及诗歌新作。从小说名《诗人金希普》《表弟宁赛叶》、诗歌标题《雨中漫步的猛虎》《高速公路上的外星人》就不难看出,莫言以奇异想象和现实元素的奇幻组合,呈现出复杂世相在内心的映射。短篇《等待摩西》则保持了莫言惯常的叙述语调,第一人称、生动幽默,但更显平静,叙事过程的放松与结尾的节制传递了人生况味。
《小说界》以不同作家的短篇名称为主题,自成系列。开年第一期以塞林格的短篇名 《破碎故事之心》“命题作文”,顾湘、许佳、宝树、老王子、李宏伟等作家带来“风格不同又互为观照的一组短篇”。
捕捉人世间多个角落的微光
从今年第一期的多家刊物来看,它们不约而同设置了非虚构叙事的栏目。
《收获》推出的新专栏“行走的年代”开篇之作,正是作家余华的《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这个专栏一经确定,众多名作家即纷纷表示,要用作品来回应曾经的生活经历和“行走的年代”。余华从参观耶路撒冷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谈起,对波兰农民那句著名的“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挥洒了个人思考。第一期《当代》上,余华对老友马原长篇《黄棠一家》的评点《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亮相,这也是余华在《当代》上“初啼”发表作品。他在文中回忆与马原的惺惺相惜,感慨道:“我读完《黄棠一家》有一个感觉,这是一个江湖中人写出来的书,一个经历了很多的人才能写出来的书……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是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
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故事震撼着作家的心灵,促使他们以纪实手法展开记录与书写。作家欧阳黔森《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首发于《人民文学》今年第一期“新时代纪事”栏目,作品讲述了贵州老区花茂村的脱贫故事,这个对中国革命史有着特殊意义的小山村,红色根基与绿色发展相统一,成为新时代革命老区实现精准脱贫的典范。
非虚构写得精彩,亟需作者深潜生活,捕捉人世间不同角落的微光。作家苏沧桑在一家草根戏班完整生活了一个月后,《跟着戏班去流浪》 新鲜出炉,首发于《十月》第一期。作品真实记录了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及思想情感,其真切细微的描述,远非躲在书斋中所能完成。而那些身边被忽略的现实人生,在文中挣脱了概念化的存在,变得鲜活且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