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火爆排队的网红奶茶店一路刷屏,掀起了网上售卖“手工自制”奶茶的热潮。记者注意到,网店提及的“手工自制”并非生产工艺是“手工”,而是提供独立包装的奶粉、茶叶,消费者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同时这些打着“手工”、“自制”旗号的分装奶茶,缺失了一些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
线上奶茶店主推“工匠精神”
小李平日里喜欢喝奶茶,最近她在某电商平台上发现了不少“自制”奶茶,被店家提供的漂亮奶茶图片所吸引,以为是包含“工匠精神”、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的奶茶,点进去一看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手工自制”,是让消费者自己动手。
相较一次就能泡好的速溶奶茶粉,这些自制奶茶每包含有独立包装的奶粉、茶、糖包、珍珠包等原料,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不同量的原料,冲泡成一杯奶茶。正是“手工”、“自制”等关键词,抓住了不少消费者的眼球,这些店铺“升级”成了线上网红奶茶店……
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这些店家往往会公布自己的微信和微博,多渠道营销。有一家奶茶店的粉丝达到了28万,单款产品月销售量1万多,而粉丝在1万至5万间的奶茶店单款产品销售量也有1000多。
商家对原料讳莫如深
记者翻看多家网红自制奶茶店发现,奶茶包里的奶粉、茶叶、糖包等原材料都是单独采购的,但未说明原料的品牌等生产信息。以奶粉为例,店铺几乎全部声称是新西兰进口,但很少有店能直接说出是来源于新西兰哪个品牌的奶粉。
在有3.8万粉丝的“某可奶茶”淘宝店内,每款奶茶都有大同小异的介绍文字。奶粉的来源中,店家标注“新西兰进口奶粉,拒绝使用奶精不健康材质”。此外,商家还晒了一张仅露出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潍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章的证明文件,图片模糊,未显示任何有关店铺的信息……
根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进口预包装食品应标示原产国国名或地区区名(如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可不标示生产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然而,记者在上述奶茶包上并未看到“新西兰进口奶粉”的具体信息。
标注混乱 界定不一
由于各奶茶店详情介绍中均无实物图,也无产品包装上的标签信息,记者逐一向店主提出要看实物包装图发现,产品标签信息参差不齐。奶粉、茶、糖分别采购,但在奶茶的外包装上却看不到他们的信息……
在一家粉丝过万的“某茶手制奶茶店”,店家向记者称“我是自已手工制作的,没有产品标签”。在“某可奶茶”店提供的产品包装上,生产商的名字是“潍坊米可食品有限公司”,但在国家食药总局官网的“食品生产企业”数据查询中,却没有这家生产企业。店主的答复是“我们其实是相当于‘贴牌’代加工”。
为了让消费者充分了解所购买的食品信息,《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贮存条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生产许可证编号等。
奶茶包里有奶粉、茶叶和糖,保质期如何界定?记者询问多家店主得知,尽管都是同类产品,但保质期却从3个月到12个月不等。
对于生产日期的界定也不一。“某可奶茶”称生产日期就是发货前一天,没有产品标签信息的“某茶手制奶茶”店主称,生产日期从快递发货当天算起。奶粉、茶、糖都是提前买的,生产日期从发货前算起,会不会出现未到保质期,奶粉等原料就过期的情况?对此,店主称奶粉都是新鲜购进的,不会出现过期。
“贴牌”代加工致难辨真伪
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说,网售奶茶店自称的“贴牌”代加工,对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存在较多隐患,原料产地不明晰给消费者带来了追溯难度,消费者在购买时应加强鉴别。
朱丹蓬表示,所谓“贴牌”即A公司运营一个品牌,需要原料1和2,分别找到了生产商B和C,由其生产出原料1和2后,贴上A公司的品牌名称,整合到A公司销售。
而对于保质期长短不一,朱丹蓬认为这存在一定的噱头。“奶粉的保存其实是有着严格的依据和规范的,往往保质期越短,说明其对设备的要求和食安的要求越高。”而现有的网售奶茶保质期、生产日期标准不一。
朱丹蓬说,“的确有不够科学严谨之处”,并建议消费者购买后先尝一尝,确定产品口感没有问题后再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