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投稿

广州租购同权: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2017-09-04 22:27:38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闵杰 许青青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7月17日,广州市政府发布《广州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其中一条“租购同权”引爆了舆论。

                                 
                    对房东的影响反而更大
 
    “有了租购同权以后,怎么能通过租房上更好的学校?”8月14日晚7点半,广州市建滔广场四楼,一位家长抛出的问题,引发了一阵笑声。这是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为家长免费举办的“2018广州幼升小全年规划讲座”。
    培训老师回答,要想通过租房上“名校”,基本没有可能。“租房入学的政策在广州一直都有,不是新的政策。”“租购同权细则还没出,但对租房者其实影响不大,对房东的影响反而更大。”
 
   
    前来参加讲座的学生家长王霞也对租购同权的细则非常关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她用什么方式把手里一套学位房租出去。
   “这套房子租给普通租户,就是每个月4000元。”王霞说,她看到有媒体报道,如果要占用房东的学位,有房东要一次性收取12万元的“学位占用费”。 
    这正是一些教育学者担心的问题。在教育资源供需紧张的一线城市,学区房高烧不退,租购同权又将教育和租房捆绑在一起,可能不仅不会降温,还会引发新的问题。“你用房东的学位,任何一个房东肯定都要收一笔钱。”王霞态度笃定,“只收4000元房租,那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如果仔细研读《广州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会发现,第一句话的前半句“赋予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权益”,严格意义上看并非新提法,包括杭州、厦门和广州自身,此前都有相关政策已经在操作。但后半句的“保障租购同权”,却犹如在水中投下一个炸弹,激起水花一片,引发了无数想象和争议。
    不少自媒体文章毫不吝啬地夸赞称,“通过租房可以就读名校,学区房将成为历史”。 新概念引发的质疑声也很强烈。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出,“现在让租赁人和产权人享受一样的学区入学待遇,结果可能是:房屋账面价值没有上涨,但租赁价格急剧上升,只是资源置换的形式变成了房租。”
    面对沸沸扬扬的社会舆论,一位接近广州住建委的人士坦言,租购同权体现了广州市一个良好的愿景,但至于能不能真正实现、能实现到多大程度,是否会引发新的问题,现在都不得而知,要取决于未来细则如何制定。
                             
                    

 

 
   “租购同权这个概念,对我们基层教育部门来说,意义不大。”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汪明徽说,因为原来也没有歧视,只是在实际中,因为教育资源所限,只能力所能及地解决。
    汪明徽所言不虚。事实上,在广州各区的入学政策中,租房入学的政策一直就有。这些规定背后,基本指向一个事实:父母只要有广州户口(多数都是集体户口或挂靠户口),子女都可以通过租房就读公办学校,差别主要在于是“对口生”还是“统筹生”。
    “对口生”大多针对自有房产者子女,购买商品住宅可以和某一个学校的学位一一对应, 而“统筹”生进入的小学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住房和学校无法一一对应。
    汪明徽说,从现实来看,有户籍没房子的子女入学,一般属于统筹生,“如果就近的学校有学位,都能进去就读,但如果排满了,就只能统筹到3公里范围内,一切原则取决于该学校规模能不能承受今年学生总量。”
    在他看来,租购同权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很多父母觉得,即使某个小区对应学校的学位很紧张,但有了这个政策后,租房也能进去。“但结果可能还是进不去。”他坦言,“首先解决有房有户口的,第二解决有户口租房的,第三才能解决无户口无房子的,总得有个顺序。”
   “租购同权并不是针对外来人口的一个政策,只是讲了人户分离的情况而已。房子不在这,租了房,就可以享受教育,不一定非要是外省人或者农村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蔡禾表示,外界对这个政策存在误读。
    他认为,租购同权从趋势上看当然是好事,但在供给和需求有巨大差异的情况下,政府最终还是会制定一个办法,要做出选择,“只能放开一部分,这一部分让什么人能进来?要订个标准来遴选,遴选的条件会取决于政策优先考虑什么人。”
 
                                                  
责任编辑: 刘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