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市秧田村
1288户人家21位博士,数百位硕士
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北部的秧田村村民罗建植家,走出了两位博士。67岁的罗建植的两个儿子罗洪涛和罗洪浪都曾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罗建植只有初中文凭,但他相信,即使借米吃饭,也要让孩子读书,那时候家里穷,孩子读书回来都要割牛草等,从小就锻炼了吃苦耐劳精神。
罗碧波是恢复高考后秧田村出的第一个大学生,罗碧波六兄妹都考上了大学,弟弟罗晴和女儿罗兆婧都是博士毕业。
寻访这座村,每一家都有着勤耕重读的好故事。
据介绍,30年来,村里1288户人家出了21位全日制博士、数百位硕士。
浙江省东阳市古渊头村
900多户 25位博士,550多位大学生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渊头村,有2100多人,900多户村民,平均4个人中就有一名大学生。
83岁的村民李章安,在他的教导下,家里的四个子女从小苦读,大哥李项鸿是著名画家,大姐李杏放身为博士在加拿大当教授,弟弟和妹妹先后考入名校,毕业后在外成家立业。现如今,他的子孙接过父母的接力棒,有的在国内名牌大学上学,也有的奔赴国外求学。
在古渊头村,至今仍流传着“五朵金花”的故事。“五朵金花”是较早走出村庄,到外国留学的5个女博士。其中,李祝霞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50名赴美留学人员之一;李杏放是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生,1987年飞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之后在加拿大拿到了博士、博士后;李瑞华在英国,王玲在德国;最年轻的李备备,2000年8月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就读肯塔基大学,校方为她提供了全额奖学金。
据了解,这个村子走出了25位博士、200多位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教授、550多位大学生。
山东省泰安市洼里村
320户人家 1位博士后,4位博士和数十位硕士研究生
在山东泰安一座仅320户人家的洼里村,先后走出了1位博士后,4位博士和数十位硕士研究生。其中,平均每三户就有一位大学生。
1977年,彭锡芦和彭锡波双响炮,考上当年足以改变命运的中专。1978年,也就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彭树银以老泰安县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彭淑贞是村里第一个博士后,1992年高考被录取至泰山师专学习地理。后边工作边学习考入中科院,深造至博士后。其父彭西庆为小学校长,从事乡村教育四十余年,村里很多硕士博士都是由像他一样的乡村教师教出来的。彭淑庆,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高考选拨,一气呵成念至博士研究生并留校任教,现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彭英华则是村里第一个到美国留学的。国内读完博士又留美6年,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
受到彭树银的影响,洼里村的孩子们奋发图强。仅有320户人家的洼里村,先后出了50多名大学生。
传统 子孙必须读书识字
古渊头村远离城区,只见一座座古民居保留完好,燕贻堂、崇德堂、还有刚刚被修缮的御史第牌楼等,都见证了村落的悠久文化和历史。
村内一座“念馆”旧址,如今只剩下一块年代久远的石碑,但村民仍然不舍得将它丢弃。所谓“念馆”,就是古代的私塾。
一个老村民说,不管是种田的农民还是村里乡绅,都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子孙必须读书识字。“惟有读书高”在这里是百年不破的真谛,这一传统代代相传。
家风 砸锅卖铁也要多读书
在秧田村,有着300多年沧桑历史的罗氏老槽门依旧巍然矗立。秧田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姓“罗”,罗氏家训被挂在老槽门醒目的位置,其中有一句就是“敬师长,信朋友,力耕种,勤诵读”。
作为秧田村的第一位女博士,屈婷认为,1984年出生的她与弟弟两人并无特殊禀赋。家境一般,父母外出打工的时候便剩下姐弟俩在家,作为“留守儿童”,姐弟俩却找到了奋发向上的动力,“每次父母走的时候都会说,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们多读书”。
秧田村博士墙
激励 不比挣钱多只比学习好
在秧田村里,一面“博士墙”格外醒目。墙上挂着村里考出去的博士生照片和简介,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这些都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作为一名从事42年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陈永流对秧田村的“秘籍”这样总结:一是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二是村里读书的氛围好,对教育很重视。每年考取本科的学生都能从村里获得400元的奖励。
在古渊头村的文化礼堂内,“励志墙”上一一记录了这些考出去的学子:李祝霞,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导;李杏放,博导;李伟戎,博士;李余明,博士……博士、教授、大学生的名单满满写了一墙。
“别人攀比有钱,我们村只比读书,哪家挣钱多不让人眼红,谁家孩子成绩好最让大家羡慕。”洼里村的老校长彭锡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