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社会 > 滚动新闻
投稿

上海阿姨找伴养老记

2017-04-14 00:35:22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潇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上海阿姨张霞成了名人。她和两“姐妹”咧嘴大笑的照片出现在报纸上、微信上、网页上。多年不联系的朋友发来“贺电”——祝你的抱团养老事业成功!

                     会不会死在家里几天都没人知道
    69岁的上海人张霞年轻时辗转贵州、山西、江西,最终落脚杭州;2014年丈夫去世、身边没有儿女,她很孤独。2月21日晚上,张霞因骨质疏松后遗症,抽筋发作。凌晨痛醒时,手机近在咫尺,却根本无法按动。“那一刻我想,会不会我死在家里几天都没人知道?”
   发作之后,张霞未再入睡,起身拟了份草稿。天亮之后,她鼓足勇气给杭州《都市快报》热线打了电话:我的房子有131平方米,我没有老伴,也没有儿女。我想找几个志同道合的老人,组织新“家庭”,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样在一起养老,生活AA制……
    “养老是个大问题。其实相当多人是我们这样的,需要人照应,又不想住到养老院失去个人空间。”张霞说。
    2月23日报道发出,3天内共有300多位应征者。最终两名应征者被选中。 72岁的杭州人孙伊萍几乎只看了标题,就抓起手边电话拨过去。她说:“这就是我多年的想法,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伊萍爱人去世得早。一儿一女,都是驾驶员,常年在外跑。一直以来,伊萍有跳广场舞的圈子。直到有一天,伊萍突然腰直不起来,去医院检查,椎间盘移位。手术住院7天,女儿用完了5天年假,剩下两天,伊萍拿面包对付过去。疾病也斩断了社交圈。“那时候常在床上想:我不想去养老院,未来怎么办?”
    65岁的梅英是台州人。2015年,老伴去世。梅英辗转住过子女的家和老家大宅,但都不适应。现在梅英住朝南房间,月租800元;伊萍住北间,700元。外加每人每月1000元伙食费。余下的当旅游经费。
    张霞在征集时发现,不少人是冲动应征,能付诸实践的不多。除了老人应征,一位24岁女孩打进电话想让张霞做她的外婆;还有一位家庭事业都美满的男青年,想把张霞当妈妈来孝敬,弥补母亲早逝的缺憾。 
                                  冲突
   
    同住一段时间,冲突伴随而来。3人在餐桌上开了第一次“家庭会议”。3人在此前商量夏天去安吉避暑。打算先去考察,还专门找了物业经理做司机。但伊萍去过安吉,当地多是山路,她怕物业经理对当地地形不熟,安全没有保障。她提出,能否暂缓,去找位熟手司机,或改乘大巴。
    但张霞觉得,已请他人腾出时间,不愿改期,就问:“那我俩去,你一人在家行不行?”伊萍说:“我一个人在家,你们钱少了,我可负责不了。”张霞听后更为不悦。在家庭会议上,伊萍有点不好意思表示,自己表达有点不妥。
    而梅英和伊萍提出了小狗波波冲洗的问题。张霞散步后习惯在外间洗手池给波波冲洗四肢,梅英说:“它在这洗,我们也在这洗,心理上不舒服。”张霞只好把它带入里间洗手间冲洗。这些小事,一度令张霞感到怀疑。“我是不是在自找麻烦?原本想找志同道合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都接近。”但似乎这些细节很难通过一次面聊就全部了解。
    事实上,3人也都承认,矛盾并非毫无益处。伊萍觉得,至少问题拿到台面上说,可以成为彼此的镜子。“到这里我就发现,这么多年我的表达方式有问题。”
    前两天,伊萍在张霞帮助下学用微信。因种种家庭原因而十年没有交流的儿子,伊萍添加了微信好友,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儿子第一句是个问句:你是谁?
   张霞与伊萍一起斟酌发了一段话——
  “我会微信了,以后可以畅言沟通。独自在外身体保重。妈自顾不周。多包涵。”
   儿子随即回了一条,“您也保重身体”,以及一个微笑表情。
   
   伊萍捧着手机,看了再看,忍不住落泪。好像多年心结一下子解开。张霞说:“家人之间也要注意说话方式,这点你得改。”伊萍点头。
   3月27日上午,“三姐妹”与物业经理邵英华一起晒太阳。坐着的是张霞,左一为梅英,右一为伊萍。.jpg
    3月27日上午,“三姐妹”与物业经理邵英华一起晒太阳。坐着的是张霞,左一为梅英,右一为伊萍
 
 
   
 
    张霞承认自己也常想,为什么会过得这么落魄?从感情到事业,为何总时运不济?“两年前,我就把遗嘱写好了。谁在床边,我的房子产权给谁;生了重病,我就不治了……”
    这些怨念有时缠着她,让她无法平静。“我就上网、购物,不让自己去想。”去年电商节那天,她一天刷完了信用卡一个月的额度。
    但伊萍和梅英的到来,顿时治好了张霞的购物瘾。“我要照顾她们俩,现在没时间消磨了。”
    社会学教授克里南伯格所写的《单身社会》中,有一章是《独自老去》。他认为,对失去个人独立的恐惧感,以及对自身越来越依赖他人或其他机构的焦虑,困扰着大多数老年人。
   他书中采访的一位老人直截了当地说,他们真正面临的问题是主控权。
    张霞想摸索出一套适用于更多人的模式。最近,她拟出一份协议书,写道:结伴养老的参与者,可以有2个月的磨合期。“必须给各自磨合的时间,才能找到真正的志同道合者。”
    同时,她们的家庭会议也为矛盾找到了一些解决方法。
    大家讨论,每人轮值一周,安排周一到周日的一日三餐,这样只需要值周的人早起即可。买菜、洗菜等大家可一起帮忙。
    张霞想“把盘子做大”。她眼下还在招募结伴者:除了她家能再住一人,“对面三楼房子是空的,我问过了,3千元一月,能住4个人”。
    梅英认为,对于大多数老人,结伴养老终归是“不得已的选择”。张霞却很乐观:“说不定就被我们走通了呢?我们以点概面,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模式。”                                                
 
                                                              
责任编辑: 刘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