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物 > 我们身边
投稿

北大保安创业,要当教育专家:是榜样还是成功学贩卖者?

2018-10-07 00:06:54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凌云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演讲开始前,甘相伟特意叮嘱培训机构工作人员播放视频:“先让学生们看,看好了我再讲。”  

 

在这段网上可以搜索到的视频里,一名小学校长面对镜头介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甘相伟老师是2011年中国十大教育影响人物……”  

 

“甘相伟老师”穿着衬衫,瘦弱腼腆,有时还略显拘谨。但一站上台,他仿佛变了个人,无需讲稿,就能滔滔不绝连讲几小时。幻灯片上,放着他自创的个人发展金字塔模型,“最底层是青年榜样,一步步往上,金字塔的塔顶就是圣贤”。他自认为是青年榜样,手上拿着7年前出版的《站着上北大》,提高了声量。 

 

这是甘相伟回到武汉创业后第一次在培训机构演讲,题为“品牌时代的个人发展”。台下规规矩矩坐着数十名小学生,在此之前,无人听说过“甘相伟”这个名字。此时,距离甘相伟成名,已经过去7年。 

 

今年6月,甘相伟结束北漂生活,回乡创业。他名片上印着的身份是“青少年成长教育专家”。

 

在国内一批批有着或者声称有着传奇励志经历的演讲师之间,如今多了一位“甘相伟老师”。

甘相伟在培训机构演讲。受访者 提供
  


“成功”

 

甘相伟觉得自己是成功的,尤其在打造个人品牌上,甚至胜过很多教育专家。他口中的教育使命,是打造青年榜样,培养未来明星。但他又反复强调,他不是在贩卖成功学。

 

听起来漏洞百出,可他的神情无比诚恳,“为什么我跟别人不一样?别人不敢想的我都做了。没有几个人愿意放弃工作去北大当保安,也不是每一个北大保安都会去读书,更不要说出书。”

 

2011年,通过成人高考考上北大继续教育学院的北大保安甘相伟写书,并请时任北大校长周其凤撰序。一时间,他的名字频繁见诸于媒体,被不少人捧为励志榜样。再度出现在公众视野时,他已变身创业者,一头扎进演讲教育市场。

 

自上世纪90年代,成功学悄然在国内兴起,一批批身份复杂难辨的演讲师走到台前。他们瞄准了企业家、创业者乃至青少年,颇具感染力的演讲生意风生水起。

 

还没见到甘相伟时,他就给记者发来他构建的教育理论。他给这理论取了个大名——“甘相伟新时代人生发展教育思想”。在36岁的甘相伟看来,这是比出版《站着上北大》更重要的成就。  

 

甘相伟爱看名人传记,但他深觉困惑:为什么同样在历史上存在过,有人能被写进名人传记,而自己的祖辈却没有留下一点痕迹?这让他痛苦,也让他发觉一点——“如果不成名,无数普通人只能像祖祖辈辈一样,被历史删掉。” 

 

成长在湖北广水的大山里,甘相伟儿时没见过城里的模样,一心想凭读书走出去。初中在镇上念书,放寒假时他冒着大雪从镇上走回村里,十几里的山路走得浑身是汗,雪一落在头发上就化。一步一趔趄,他却无论如何要把麻袋里二三十斤重的书扛回家。  

 

“绝大部分人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按部就班做着稳定的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有闯劲。”甘相伟说,自己想要成为“少数人”。 

 

小学六年级,甘相伟通过选拔,代表镇里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全村轰动,乡亲们夸赞他有出息。这是甘相伟第一次去县城,也是他第一次尝到“出名”的滋味。  

 

高中时,甘相伟读到一本北大学生写的随笔。“我当时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今生一定要去北大!这是我的精神家园!”提起北大,他至今难掩激动神色。 

 

事与愿违。成绩下滑的他,在学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退学了,随表哥到上海打工。他带上所有高中教材,以期在闲暇时看书,有朝一日重返校园。 

 

他扛过工地上的钢筋、水泥,擦过高楼的玻璃,每天早出晚归,到了出租屋倒头就睡,根本没有时间看书。瘦弱的他难以支撑高强度体力活,在擦玻璃时险些丧命,幸好安全绳坠到2楼时救了他。惊魂时刻之后,甘相伟决定:回去读书,考上大学。  

 

“北大梦”暂时难圆。甘相伟考入武汉一所职业学院,学习法律。他放弃了小城的师范院校和可预见的当教师的未来。“我不要一辈子在农村,要走出去,才有更多机会!”   

 

毕业后他南下广州,要去改革开放的前沿积攒经历。他在企业做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月薪两三千元,却始终没有放弃“北大梦”。2007年,他随亲戚来到北京,先是在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教书。一次偶然机会,他在北大遇见当保安的湖北老乡,经老乡推荐,他成功通过面试,成为北大保安。在昌平的基地训练半个多月后,他被分配到北大西门站岗。他依然记得面试时对保安队长所说的——“只要能让我业余时间在北大读书,就够了。”住在北大44楼宿舍,吃着食堂饭菜,仿佛与北大学生没什么区别,“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在北大,感觉格外幸福”。 

 

一次次演讲中,甘相伟喜欢一遍遍自述经历。他认为,他的经历挑战了很多人的固有思维,他能够指引无数与他一样的普通人,找到个人长处,少走一点弯路。  

 

“怎么打造个人品牌?”他分析道,“你要跟别人不一样,要有经历,要出书。”在他看来,“名人都有传记”。

甘相伟在北大未名湖。受访者 提供

 


风口

 

甘相伟自认为是在风口上抓住机遇而成名的明星。几个月前,他回母校长江职业学院,给学生骨干做了一场讲座。 

 

“我之所以出名,是抓住了两个风口。一是正好那几年媒体频繁报道北大保安,二是我找到了北大校长给我的书作序。”  

 

甘相伟并非第一个出名的北大保安。1998年,保安张俊成通过北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考试,学习法律,被媒体称为“北大保安读书第一人”。从1994年北大保安大队成立,到甘相伟成名的2011年,北大的保安队伍里,共有300多人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

 

初入燕园,甘相伟承认有过自卑感。他觉得校园就像社会的缩影,自己和一众后勤人员身在最底层,常被想要进校园的外校人抱怨,“你不过就是个小保安,凭什么拦我?”

 

换下保安服,背上书包,甘相伟坐在教室第一排旁听。此刻,无人知晓他是一名西门保安。  

 

他加入北大学生社团,交了不少学生朋友;他向朋友打听想要旁听的课程表,拿本子默默记下。在人来人往有时堵得走不动路的三角地,他看着张贴的讲座信息,热血沸腾。他抓住机会在讲座上举手,但他告诉记者,“我不像外面来的人,总喜欢问些莫名其妙、哗众取宠的问题”。  

 

甘相伟几乎认得北大所有知名教授,每次都上前打招呼。一次遇到教育学院的鲍威老师,他主动询问研究生课程表。“我每次都提前30分钟到教室,往往比其他人早。鲍威老师特意叮嘱助教,材料多打印一份给我。”回忆北大往事,他一脸自豪。  

 

在他的理论里,人要走向成功,得讲策略。“要学会自我定位,就是SWOT定位法。SWOT你听过的吧?”他用手指在桌子上比划。每提到一个理论或学术名词,他总要抬头与记者反复确认,“除了这个以外,还有聚焦法则和杠杆原理”。

 

实际上,准确而言,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管理学教授提出的SWOT分析法,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也可用于市场定位。   

 

2008年,甘相伟进入北大平民学校读书。随后,他通过继续教育学院的考试,以高出分数线60多分的成绩,正式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  

 

读书期间,他把北大求学经历写成文章,几年后,将电子稿在复印店打印成册。看到封面上的“甘相伟著”,他直呼“神奇”。他把书稿递给在北大认识的教授和学生朋友,请他们帮忙写评语。  

 

在朋友建议下,他加上了成长经历,渴望出版。出版社却浇来一盆冷水,“交2万元才能出版。更何况你不是专家名人,为什么要给你出?”当时的甘相伟,月工资不过2000多元,他出不起这个钱。  

 

那几年,时任北大校长的周其凤经常成为新闻人物。在甘相伟眼里,“周校长好像做什么、说什么都会火”。他给记者细数周校长引起轰动的几次热点事件,“连写一首《化学之歌》都能火。如果周校长给我写了序,那出版应该没问题”。他决定给校长写信。

 

周其凤看过手稿后,同意写序。甘相伟难忘,当他拿到那份打印在A4纸上的千字序言时,看了一遍又一遍,几乎能完整背诵。“周校长在序言里说,最聪明的学生应该是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北大资源武装、提高自己的学生。”  

 

媒体风闻而至,拒绝过他的出版社也找了过来。半年后,《站着上北大》出版。甘相伟发现,他在全国范围内出名了。家人和朋友打来电话说,老在网上看到他在北大穿着保安制服的照片。

 

甘相伟穿着印有北大校徽的T恤出现在电视屏幕里、论坛和演讲台上,拿着书,一次次讲述自己的逆袭经历。  

 

成名就像双刃剑,站在高处,难免跌落。但直到今天,他依然觉得成名是有好处的:“这为我的理论探索包括创业打下了基础。”

 


离开

 

在最红的时候,甘相伟离开了北大。2012年,他辞去保安队的工作。“不断有媒体打电话进来。”他觉得不好意思,总是要请假接受采访。最忙时,他一天接到十几个采访邀约。也有普通人致电,从老人到学生,想要聊聊人生感想。  

 

尤其麻烦的是上电视,“电视节目要录很多镜头”,制作人要求他在未名湖边,在北大西门,在教室里反复拍摄。甚至有人以他为原型拍了微电影,很久之后被朋友告知,甘相伟才知道。

 

他开始婉拒找上门的记者。“一遍遍说过去的事,说多了也没意思。”  

 

辞职后,甘相伟换了好几份工作,却依旧没有离开海淀区。他还与几位朋友合作“创意写作”。“我写了小说,是北大保安最后奋斗成大学教授的故事。”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他租住在北大附近,一间十余平方米的小屋内,勉强摆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最多的是书,屋里堆放了5000多本书,绕墙围了3层。  

 

从刚进北大起,甘相伟每个月三分之一的工资都用于买书。北大附近的周末书市和中关村图书大厦,时常可见他淘书的身影。他有时不考虑书的价格,哪怕在书中看到一句有意思的话,也毫不犹豫买下。比如,在一本科学史著作上看到有关创造力的说法,“你知道吗?很多科学家的例子显示,人在35岁之前最有创造力。”他尤为认真。但甘相伟当时已30岁,焦虑感时不时冒出头,“三十而立,我就出了一本书而已……”  

 

甘相伟告诉记者,如果自己学的是理工科,一定会去找领域内最牛的老师,钻进实验室搞科研,“但我是文科脑袋,最高级的就是构建理论、创造思想!” 

 

他下定决心要在35岁前,搞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基础。  

 

他继续在北大蹭课、听讲座,不再局限于人文课程。与此同时,有培训机构找来,请他演讲。

 

甘相伟生平第一次演讲,就在北大。平民学校的结课仪式上,甘相伟作为优秀学员被邀请上台,说是演讲,也不过是内部的小型分享。可他提前两天准备,上台时捏着纸条,紧张得全是汗。“台下一鼓掌,我就瞄一眼纸条上的提纲,才能不紧张。”  

 

此前的甘相伟,穿梭于教室和报告厅,仰望来北大演讲的众多名人、教授。而这一次,他亲身站在台上,观众是北大工会主席、北大学生与志愿者。掌声不断,那是他从未有过的感受。“别人可以讲,为什么我不可以?”演讲次数越来越多,他日益从容。

 

那时他的演讲对象多是青少年,偶有大学生。每到寒暑假,一批批全国各地的中学生赴京游学,他被游学机构请去,向来北大参观的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一次演讲的酬劳两三千元,平均每个月他会讲上四五次。他不仅在北京讲,还往全国各地跑。他习惯于做别人眼中的励志榜样了。

 

不过,回到蜗居的小屋,甘相伟仍会把自己淹没在5000册的书堆里,也仍会迷茫,跑去未名湖的石舫上思考。

 

他北漂的十几年间,北大一直在变。一起站岗的保安兄弟早都离开,校园里的楼拆了又建。他最惋惜三角地的消失,再想找讲座信息,就只能去未名BBS。

 

曾经一心往外闯的甘相伟想回家了。

 


“榜样”

 

“走在哪都是走在路上,活在哪都是活在心中。”与北漂时的豪情万丈不同,甘相伟顿了顿,缓缓抛出一句,“时间会改变人。”

 

今年5月,他回了趟武汉,与十几年未见的大学室友苏小勇约了顿饭。苏小勇第一次听甘相伟说了这些年的经历,大呼不可思议。“你既然会演讲,又有这么励志经历,为何不创业搞演讲?”

 

回京考虑一个月,甘相伟决定回武汉创业。

 

“我的教育理论,算得上是对复杂系统的运用。”在他看来,那套引以为豪的教育思想是他的底气。 

 

“你知道复杂系统吗?”他又一次向记者确认。这个关乎国际学术前沿的名词,他在北大旁听时首次接触,实际上与平行管理、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等相关。但在他理解中,“它本质上打通了学科,将各领域知识联结起来。只有站在更高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

 

甘相伟的理论基础是三句话——“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命感受体验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人生。”他一字不落,向记者认真复述。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后,北大一个云南籍的社团组织去慰问。甘相伟主动申请捐赠100本书,并给当地孩子演讲。他穿着印有“北京大学”字样的红色T恤,举着他的书,告诉在帐篷上课的孩子,“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命运!”

 

网上不乏质疑,说他的理论无非是心灵鸡汤。起初甘相伟会浏览评论,“时间久了我也不看,说来说去都是那一套”。

 

在甘相伟与合作伙伴看来,组建演讲团队并非难事。近年来,针对不同群体的“大师”遍地开花。他们走南访北演讲,动辄几万元至几十万元的培训费用,也挡不住前呼后拥的受众。例如一位不止一次被媒体质疑的演讲师,在南下深圳闯荡的出租屋里迷上了演讲和成功学,短短几年就被无数小企业主膜拜为“大师”;还有一位曾当过保安、厨师的演讲师,创业期间屡战屡败,直至走上了企业主培训领域。      
   

甘相伟觉得自己与这些演讲者不一样。他想成为教育家,成为青年榜样。
   

刚回武汉时,就有教育机构寻来,想与甘相伟签约一年,做演讲。苏小勇拒绝了,“我们讲正能量的励志故事,再谈钱,俗!”  
   

在创业规划里,甘相伟要先做免费的公益演讲,打开知名度,再运营好公众号和APP。目标群体则是青少年、高职高专学生和面临创业的人。简言之,是一群和曾经的甘相伟一样,处于迷茫阶段,渴求希望的年轻人。
   

甘相伟在给别人的赠书上写过一句话,被媒体反复提及——“起点低不代表终点低,最终是你的梦想和长期不懈的努力决定你的成功。”  

 

显然,甘相伟有梦想,也有努力。而何谓成功?

 

答案是他眼中的金字塔顶端,站着圣贤。“古人说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甘相伟说,未来他还想著书立说。

 

还有一句话或许也是答案。“现在有很多阅读类APP,光会员就有几百万,仅是会员收入就不得了。”苏小勇感慨,他们最近要攻克的难关,是找到赞同他们想法的投资人。 

责任编辑: 王宁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