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临沂,沂蒙山区的深处,有这样一个遗落在大山怀抱中的古村落。与众多村落一样,随着城市化浪潮的到来逐渐衰落,三百多人的村子还剩下一百多人,大部分老房子已经空置,有些已坍塌成为废墟。
2016年,由于一位姑娘的到来,这个已然被遗忘的村子焕发新生,她和她的小伙伴们发起了一场共建共享乡村的实践,并且把这里打造成国家第一批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
田园将芜,人归何处
你知道山东沂南的朱家林什么季节最美吗?
“我觉得是冬天,当我看到重峦叠嶂之中日出的这一刹那,整个人都美醉了。”宋娜站在高岗上悠悠地说。
当我们穿过一片农田村舍和池塘中繁复嫣然的荷花,误以为自己还在江南的某片开阔平原之上,却不知已被北方的大山团团抱住。偌大一个山东沂南县,山峦层叠,村庄连绵,朱家林项目就在这片茫茫群山之中,与群山隔着一道溪流,袒露无遗。
朱家林地处岸堤镇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村。这里的街道随着地势变化而变化,大街小巷宽窄不一,路面已硬化且街巷相通。
零散坐落在不同山坡上的房屋,大多是青石块干插墙,有的红瓦盖顶,有的茅草苫顶,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梧桐、洋槐、楸树之间。高高的树杈上有的筑有鸟窝,悦耳的鸟鸣声时而传入耳中。碧波荡漾的高湖水库坐落在村庄西侧,优质的水资源助力该村的发展。
两年前,这里还跟所有山沟里的特困村一个模样,荒远偏僻,落后闭塞,房屋破败,毫无生机。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弱病残留守家中。然而在今天,却因为宋娜这个80后姑娘的到来,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32岁的宋娜,是沂水县人。从小就对艺术设计感兴趣的她,从警官学校毕业后,放弃了到某法庭就业的机会,专门去临沂大学拜师学习建筑艺术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2008年她只身来到浙江,创立了杭州厚品设计工作室,先后完成了10万平方米的概念酒店、假日酒店的项目设计。
作为在外打拼了十几年的游子,她时常思考着能够为家乡做点事情。宋娜说,由于南方乡建比北方起步早,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同时还聚集了一批IT、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特别希望能将南方的发展经验带回家乡,与家乡父老共享。
她知道她的根是深深扎在北方土地上的,因为只有土地才能孵化生长出这么动人并且源源不断的在地文化出来。
她指了指朱家林后山上的房屋说,你看我们的村落,大部分都是空心村,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外打工,设计师以及创意人才就更加少了。我一直希望有朱家林这样的平台,吸引年轻人返乡,吸引更多创业人员的关注。
宋娜是朱家林项目的发起人,同时也是职业的设计师。她首先对朱家林做了定位。
第一,不把老百姓们迁出去,要和老百姓们一起发展,和老百姓们一起建立可以共建共享的模式。
第二,提供开放的平台。我们不把地圈起来独资开发,而是形成平台之后,吸引各种社会资源的加入,包括一些设计师,创意人才和投资企业。
第三,让年轻人返乡。因为山东出去的人才特别多,尤其是艺术生,像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都很多,但真正能够关注家乡,返回家乡建设的却非常少,我们需要更多的家乡人和智慧资源来加入。
朱家林项目的总建筑和总运营都是她做的。她说项目前期的时候特别艰苦,不管是对外事务,还是对内管理,还要联合当地比较好的资源一起协助建设,比如说像北京的观筑景观设计院来做建筑和景观方面的设计,像刚搭建起来的视频微信营销团队,也都是当地有情怀的有为青年。
朱家林乡村生活美学馆
设计图与实景图
在村子正中心,建成了一座新的建筑,叫做乡村生活美学馆,也是全国第一座以乡村美学为主题的美学馆,场地原为村子的活动场地,是一个硬化的场地,铺满了红色的广场砖,与村子的风貌很不协调。
在场地中建造美学馆,并保留广场,建筑就采用村子里盖房子用的石灰岩,形体就用一个长方盒子,嵌入到两侧老房子围合的空间中。
建筑外墙厚50厘米,外立面加了很多长方洞,方洞和条窗一个尺度,进深50厘米,朱家林有很多鸟,希望未来这些洞成为鸟窝,所以从外面讲,也叫鸟窝建筑。
内部采用清水混凝土,外部用石灰岩片岩的做法,既保证内部展览空间的纯粹性,又保证外部与老村子建筑风貌的统一,内部想追求自然采光,顶部采光和南立面采光,顶部采光运用米字格,南立面采光则均布条窗。所有的外部石墙全部运用石灰岩片岩,长条窗的顶部过梁运用传统手工艺,也就是石条过梁,由数块条石连成一线,托住上面的石墙。
施工过程遇到很多挑战,内部清水混凝土是一次浇筑完成,由于工期紧张,原先预留的条形窗没有时间做模版,便运用后期用水钻打眼的方式来实现。水钻打眼,形成一系列圆洞,原计划用切割机切平,但
打完圆洞之后,室内却呈现出意外的效果,这些圆洞串起来,如同一串露珠一样,室外的光进来,非常神秘,从室内看出去,这些圆洞形成了很有趣的取景框,所以叫做露珠建筑。
建筑拆除模版后,在四周基础的内部下挖,下挖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组独立的巨石,顺势把石头清理出来,保留在建筑中,中间有一口水井,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室内山水。
建筑砌墙的工人用的都是村子里的老师匠,石头进行适当的敲凿,保持立面的自然,也追求石头的咬合,特别是凹凸的建筑边线,追求细致和一致,建筑做工体现了很好的沂蒙石匠的技艺。
平时美学馆汇集了众多的青年艺术家与设计师,这里是他们的创意乌托邦,生活美学无处不在。
所有陈列展览之物皆为设计师们纯手工打磨制作,小布鞋、虎头帽,带来一种古朴粗粝的温暖力量,几乎可以感觉到奶奶厚实温暖的手掌轻轻拍在背上。
还有朱家林出品的文创农业产品,纯天然原生态的粮食来自地头田埂的香甜味道。手工蓝染制品,老手工与新时尚的结合。
氛围景观与艺术装置
乡村本来就是海绵的,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村子里的道路全部都给硬化了,一是因为车行的需要,二是为了去掉泥巴路,村子的诗意荡然无存了。改造中重新破除水泥路,改为步行路,恢复渗水功能,道路采用老石板铺装,结合石子,不仅可以渗水,又满足了下雨没有泥巴的需求。破碎掉的混凝土,重新用作铺地材料,中间留有缝隙,生长小草。
野草,遍布乡村的田间,但不被欢迎,因为和庄稼争肥,往往被锄掉,但在地头的茅草和狼尾草却也是别样的美,一到秋天,白色的草穗在阳光下散发着诱人的光芒。
让野草回家,栽到村子里,在广场周边,老院墙外部和道路两侧,栽植了野草,分别栽了蒲苇、芒草和狼尾草,都是多年生的宿根草本。
广场东侧的一个巷子,原路面被做成水泥路面,在去掉水泥,恢复生态路面的过程中,挖出了大量的石灰岩原石,与太湖石一致,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个艺术装置,用废旧钢板焊接了一个跌水池,嵌入到原始石头的间隙中,谓之青泉石上流。又在石头的一侧栽植了蒲苇,蒲苇与石头又应了《孔雀东南飞》里的一句诗"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这片浓郁的山川繁华浸染着这里的生活,宋娜想要将生活原本的样子还原呈现出来,她先后建了三间民宿,分别是织布主题民宿、青旅主题民宿和木作主题民宿。
织布主题民宿
院子原为一栋破旧的房子,大约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保留老房子,在院子里加盖了东西两间厢房,新砌的院墙和西屋,运用老石头,加以现代开窗,部分空间用了U型玻璃,作为对比,老房子改为两间民宿,为朴素的风格,用了老木头和卯榫结构。
青旅主题民宿
青年旅舍原为村支书的房子,是一个抹白的房子,空间也大,所以就做成青年旅舍,另外保留了白色的记忆,就做了唯一一栋白房子,内部搭建两层,釆用榻榻米床铺。屋顶做了花园,并与木作院相通。
木作主题民宿
原为一栋石头房子,保留了院墙,顶部也采用了U型玻璃,大门作了更改,局部运用锈钢板。院子里的主屋和西屋保留,主屋做了房中房的设计。南屋为木工作坊,院子里一棵大杏树,包进了房子里。
朱家林乡村实践,把设计变为营造,设计师住到村子里,在现场进行设计,全面参与到了施工过程中,在施工中与村子里的工匠一同协作,同时,设计也与生活融为一体,在自然和田园中从事设计,也是一种设计方式的探索。
朱家林项目规划方案
在山东省市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支持下,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在全省14个参与竞争的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将连续三年获得财政资金2.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5000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5400万元、市财政资金6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宋娜说:这个项目立足于朱家林村的实际,确定以旅游开发为带动,尽快实现贫困户脱贫、村集体增收、村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主要建设青年乡村创客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村民生产转型培训中心、村民图书馆、、村史馆、村民剧场、旅游纪念品开发办公室、城乡资源配对办公室智能操控中心,以及民宿、生态建筑技术工坊、乡村度假酒店、乡村创意工坊、乡村创意集市、乡村健康饮食、朴门农业示范等项目。
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实现全村劳动力各尽所能的就地就业,通过村集体增收能够实现无劳动能力年老体弱人员的兜底保障,2016年实现所有贫困户脱贫,村集体增收50 万元以上的目标。
对于未来,她满怀信心:明年此时,一座不用门票、集生活生产生态产业于一体的新型景区将初具规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生活将在这里得到展现。城里的市民将添一处休闲旅游度假的目的地,朱家林村群众的生活也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