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 > 科技博览
投稿

每人百万美元奖金!“中国民间诺奖”三位获奖者为啥这么牛

2017-09-11 00:12:02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施一公

潘建伟

许晨阳

9月9日,被称为中国民间诺奖的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获“生命科学奖”,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获“物质科学奖”,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许晨阳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据悉,三位获奖者每人将获得100万美元奖金,并且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舒越

这是结构生物学最前沿的成果之一

施一公的获奖评语为:“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

这个项目到底在生物研究方面做出了什么卓越贡献?对此,现代快报记者联系到了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陈教授,他表示,施一公团队长期活跃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多次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简单地说,他的团队揭示了生命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陈教授解释,在分子生物学中有个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而前体信使RNA剪接是中心法则中的一个关键步骤。

陈教授强调,关于真核信使RNA剪接体结构,业界常有猜想推测,但施一公及其团队首次解析了剪接过程中,剪接体三个重要中间过渡复合物的结构,将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生命演化过程证实了,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实现了卫星与地面之间双向量子通信

潘建伟的获奖评语为:“奖励他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

每一时刻、每一个人、每一座城市都离不开地面量子通信,它像一张无形的“网”传输着各种信息。但你能否想象,这张“网”还能跨越空间捕捉到太空中的信息,而且非常安全?潘建伟和他的团队就做到了。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量子电学与光学工程系教授张利剑表示,潘建伟的这个项目对量子光学技术有两大重要突破——工程运用以及对基础原理的推动补充。“从工程方面来看,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墨子号’卫星和京沪干线,其中后者是用光纤建设世界上最长的量子链路。”

记者了解到,2016年8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升空。2017年,潘建伟团队成功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卫星与地面之间的双向量子链路,使得星地间的量子密钥分发可以超过千公里,成码率超过1kbps。

张利剑告诉记者,当传输距离达到一定程度,光会有损耗,潘院士的团队解决了长距离传输损耗的情况下,如何保证量子密码的安全性。换句话说,就是通过量子光学,既能将信息完整地从地面传到太空,而且在传输过程中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不被窃听,最终实现安全通信。

“80后”代数几何方向的领军数学家

许晨阳的获奖评语:“表彰他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的极其深刻的贡献。”

据悉,许晨阳主要从事基础数学核心领域代数几何方向的研究,这位生于1981年的青年已是国内代数几何方向的领军数学家。

南京大学一位数学系教授说,许晨阳确实在代数几何学上作出了极其深刻的贡献,“他和其他研究者解决并发展了一系列代数几何学中很多不同领域的重要几何问题,尤其是对数结构领域。”

虽是“80后”,许晨阳已经获得多个重要奖项和荣誉。2011年,入选首批“青年千人计划”;2013年,获得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和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被评为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2016年,获2016年度“理论物理国际中心(ICTP)拉马努金奖”等等。

责任编辑: 王宁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