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 > 科技博览
投稿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机器人

2017-06-25 23:32:46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洪小文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机器是人类创造的无机体,同其他人类创造的工具一样是没有意识的。它们会在意自己有多少同伴、多少后代吗?它们会向往一个满是机械味道的世界、并不惜为此将一切阻碍新世界形成的人与物全部消灭吗?”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认为,即使有类似的行为,那也是缘于其背后人类编写的程序和发布的指令。
                             
                              智能不等于智慧
 
    较之过去五十年里的同类,今天所谓的“智能机器”的能力提升都还只是量变,远远达不到质变的标准。
    机器,或者说人们日常依赖的工具的能力质变大概有四级台阶。
    第一级,功能(Capability)。功能是工具的价值点,对于人类最有意义,也一直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从石刀石斧、鼎镬簋盂、埙筝钟磬到今天的跑车、游轮、客机,工具万千,各有所用。
    第二级,智能(Intelligence)。记忆力是一种智能吗?倒退几百年的话,显然是。算术是一种智能吗?曾经是。下棋是一种智能吗?当然是。但在今天,说起记忆力、算数和弈棋(甚至包括围棋),计算机比人类更在行。另外,IQ(IntelligenceQuotient)测试是个有趣的话题——机器在应对这种智能商数的挑战时其实是有很大的几率得高分的,我猜测,未来十年内,将会出现IQ测试拿最高分的机器。
    第三级,智力(Intellect)。智力比智能更高一筹,“力”这个字里包含了判断力、创造力等信息。对人类来说,每天我们面对的大多都不是选择题,又或是有着无穷选项的选择题。 今天的AI,基本上没有能力在缺乏数据的情况下,创造出如天外飞来一笔的新的选项。
    第四级,智慧(Wisdom)。智慧往往是由丰富阅历、深邃思考积淀而来的洞察——所以我们经常说某位长者智慧深广、堪为导师。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用选项的形式来表述的,就像火种,它能在特定的时刻引燃人们思想的火花,照映前路。哪怕再过很久很久,机器也不大可能产生真正的智慧。
    截至目前,全世界最“聪明”的机器也只是站在了第二级台阶上—— “智能”与“智力”只差一个字,但对机器而言却好像是鸿沟天堑,极难攀越。近来名声大噪的AlphaGo被许多人视为AI研究的里程碑。可以预计,无需多长时间AlphaGo便能横扫整个围棋世界。但不容忽视的是机器的胜利还是决定于其由人开发的算法,在我看来,这更能彰显人脑而非电脑的智慧。
    不过,的确计算机不同于人类以往发明的任何工具。一是它不是出厂时用途便已固化的专用工具,像脚踏车之类,它的能力取决于用户安装的程序。二是它可以为各种专用工具注入新的生命力,比如近来被热议的“可穿戴设备”,只是将某些计算能力植入腕带、手表、眼镜等“传统工具”,将之与手机、PC之间建立起数据关联而已。
    但凡“工具”,皆包含了其人类创造者的智能、经验与巧思。广义的AI是给予制造物以契合事理的功能特性,与人类一起共同完成我们做不到和做不好的事,达到“人+机器=超级人”的效果。汽车、轮船和飞机是人们腿脚的强化和延续。近年来无人驾驶汽车很受关注,但无人驾驶的飞机和汽车相比,能说哪个更智能呢?
 
 
 
    
                        

 

 

 

 

 

 
    从事AI研究的科学家总是梦想着将人类思考、计划、执行的能力移植给机器,我认为,这种研究举步维艰。
    站在机器的角度去模拟和延展人的思维,无人驾驶汽车并非只有“两只眼睛”,而是装备了多个雷达传感器、全景摄像头和激光测距仪。i-Robot清洁机器人也是,她的身材圆润扁平,一点儿也不像人,但吸尘的时候一定比两米高的机器保洁员好用。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机器人?
    真正有用的机器人不一定是人的形象。客观地说,粗壮又庞大的机器人只适合工厂和工地。现实中,已开始帮助我们做各种工作的机器大多是小巧和悦目的,未来我们的办公室、我们的家都会变得越来越智能,但“智能”会无形地隐藏在吊灯里、电视中、墙壁上,而不大可能只是以人的形象提供服务的机器人。
    研发有类人情感的机器,其实用意义远不及科学意义。而今生活中已经有很多智能机器,虽然它们没有情感,但这能说是坏事吗?假设你的机器人既能干又爱你,但爱的反面不正是沮丧、愤怒?这样的机器人,可能会在情绪不好时拒绝你的指令,还可能希望自己也有权像人一样工作五天休息两天,这恐怕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另外,很多人受到科幻电影的影响,因为机器变得越来越智能而恐慌,对此我倒不太担心。刀、锯,甚至汽车、飞机都可以拿来做坏事,但正常状态下,这些工具对人类来说大多有着至关重要的正面价值。真正决定其用途的,是背后的使用者。
    1991年,微软研究院创立时,比尔·盖茨希望研究院能够致力于让未来的计算机能够看、听、学,能用自然语言与人类进行交流。这是一个与AI研究关联紧密的梦想。二十多年来,我们时刻在为之努力。其实,研究人员与科幻电影创作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在试图构建一个通往未来的“梦境”,但与后者相比,研究人员除了做梦之外,还要努力想清楚圆梦的途径。
    我认为,看清AI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将目标聚焦在可以100%控制的、能有效提升我们生产力与行动力的成果上,承认只有“人+机器”的组合才是AI研究的主流方向,这或许更有意义,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责任编辑: 王宁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