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 > 教育直通车
投稿

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辞世 曾为武汉4所高校捐款建大楼

2018-07-11 17:02:41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网发布了《田家炳博士讣告》,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的田家炳博士于7月10日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

田家炳博士,生于1919年,祖籍广东大埔。1959年毅然举家迁到香港,在新界屯门填海建厂,生产塑料薄膜和人造皮革。1982年,本着“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的中华传统美德,捐资创办田家炳基金会,专事捐办教育、医疗、交通、文娱等公益事业。

在湖北,田家炳捐赠的大楼涉及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此外还有部分中小学。

“我就是用了一点点钱,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已”

“很震惊,也很悲痛。”在深圳出差的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主任王志彬获悉田家炳先生去世后表示,田先生捐建的华中师大田家炳大楼在办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华师人忘不了田先生的巨大贡献。他捐资助学、积德行善,将感染和影响一代又一代华师人。

2006年6月16日,时年87岁的田家炳先生来到湖北大学,他捐资300万港币为该校修建一幢教学大楼。

在湖北大学捐建教学楼时,该校工作人员提出先让田老坐游览车看看东湖的风景再接受记者采访,老人当时就有些不安:“不好吧,这样会影响记者的工作。”

时任武汉晚报记者的翁晓波曾在湖北大学校内专访过田家炳先生。翁晓波回忆:当时准备采访田家炳时,心里不免有些忐忑:这么一位重磅人物,沟通起来会不会有些困难?结果见面交流发现,田老先生平易近人,简朴谦逊。

时隔多年,翁晓波至今记得田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是农村出来的,又有过艰辛创业的经历,深知每一样东西都来之不易,哪怕是一根针、一粒米。花钱多的时候,自己心里都会很不安。”翁晓波还回忆,在记者的采访中,老人始终强调一句话:“我就是用了一点点钱,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已,我也没让自己吃苦,没有什么好说的。”

一边捐巨资一边恪守节俭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捐助教育事业以来,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田家炳的企业和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受到影响,以至于出现捐款承诺难以兑现的问题。为让捐款计划顺利实施,83岁高龄的田家炳,竟然将自己居住了38年,金融风暴前价值过亿港元的别墅,以5600万港元的价格低价卖掉,然后把全部的款项投向了内地的几十所学校。而自己带着太太,租用了面积很小的一个公寓楼作为新家。2005年,为提前清付落实的项目捐款并扩大捐资,田家炳还将13万平方米、高24层的田氏广场售出,获得款项近3亿港币,将其全数捐献给了数十所大学、中学。

一笔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向外捐的田家炳,在香港,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他没有高档的生活享受,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每月生活开支仅3000元。他不搞排场,也不喜欢应酬,过80岁大寿,很多人要为他庆祝,他不摆酒,不办席。

一边捐巨资,一边恪守节俭。这些让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在田老先生看来根本不矛盾。他认为,“捐资又不是浪费,它带来的收获和产生的效果,绝对大过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身家一亿和十亿在生活享受上没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把钱用出意义来。我的生活过得不苦,精神上又能得到安慰,这才让我真正的幸福。”

留财富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

听田老的助手说,他的生活非常俭朴,比如到台湾出差,田老总是住青年旅社,名义上是离公园近好散步,其实也是为了节俭。

他知道内地有一些风俗习惯,因此每次捐款前,都会打招呼,一切从简。哪个地方大鱼大肉的招待他,哪个地方就会失去他的捐款。

田家炳常说,“每个人都做一点小好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好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好。每一个人都做一点小坏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坏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坏。”除了大善,他也从小做起。出门住酒店,他都要自带肥皂,因为怕“用了酒店的肥皂,用不完很浪费”;外出吃饭,他只要一杯清水,不喝饮料。一位香港记者问他为什么?他回答道,全港七百万人,若每人少开一罐饮料,就省下七百万个罐。

对自己要求严格的田家炳,对下一代也严加教导。谈到下一代的问题,他就会强调:留财富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他的五子四女,一律先进中文学校学习,接受正统中文教育,之后才会送到美、加去读大学,以适应今天世界形势的需要。

责任编辑: 王宁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