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开始,她三次接受“援非”教学任务。这些年,她为埃塞这个“东非水塔”国家建起了第一个标准化水产示范基地,带出了3000多名水产专业学生,目前编写的该国第一本水产养殖类教材即将出版。
10月15日,何望将带着四大箱行李第8次奔赴非洲。其中,两个箱子里满满当当地装着氧气袋、渔具等器材,这是何望在埃塞俄比亚Alage ATVET College未来一个学年的重要教具。
今年7月,埃塞俄比亚农业部向何望颁发了贡献奖。从2003年开始,这位来自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的水产专家,已先后6次到埃塞俄比亚进行水产教学援助。此外,2009年她还以高级农业专家的身份,在津巴布韦展开了为期一年的援助。
何望在讲台上授课。均为受访者供图
惊愕:学院藏身原始丛林中
“当时了解到非洲可能比较贫瘠,甚至有感染疟疾等危险,但我对神秘的非洲大陆充满了好奇,同时也觉得自己身上有一种使命感。”2003年,何望通过农业部的层层选拔,成为援非专家的一员。
尽管出发前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建设,但初到非洲时的所见所闻,还是让何望大跌眼镜。即使住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随处都能听到鸡鸣狗吠。从亚的斯亚贝巴出发一路向南行驶约180公里,再右转进入火山石铺就的土路行驶约50公里才能到达Alage ATVET College。没有围墙,也不见围栏,简陋、低矮的校舍就隐藏在方圆4200公顷(63000亩)的原始丛林里。
生活在Alage ATVET College,何望练习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动物朋友们和平共处。白天,猴子随时可能溜进房内顺手牵羊食物,窗外边野猪、豪猪会到处乱跑,院子里栽种的木瓜会被狒狒损坏,夜晚野狼的叫声在旷野传递很远。尽管几年来学校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遇上刮风下雨,停电停网也是经常的事,何望打趣说:“失联是在学校里的新常态。”
何望在修建的第一个鱼池现场。
霸蛮:她“承包”了学院的13个鱼池
何望在Alage ATVET College同时教授理论和实践课,第一年由于教学用具的匮乏,很多理论只能纸上谈兵。此后每次暑期回国,何望都要人工带回两大箱教学用具,只为让学生们对水产知识和技术更直观了解。偌大的校园竟然没有一个可以供教学实践的鱼池,这一直是何望的一个心结。
即使没有现代化的挖机工具,也阻挡不了湘妹子何望“霸蛮”修鱼池的决心。2014年,何望带领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花了几个月时间,一锄一铲挖出了埃塞俄比亚高校的第一个标准化鱼池。沙壤土保水性很差,何望用3种材料制成混合土,又使用薄膜、混合土及水泥三层做池塘壁,建成了当地第一个“三合一”鱼类养殖场。如今,该项技术已在当地推广。
截至目前,何望带领团队在Alage ATVET College共修建了13个鱼池,分别承担着苗种池、孵化池、成鱼池等功能。在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当地的罗非鱼养殖技术已经有了相当大的飞跃。从400尾鱼苗起家,现在何望和同学们每年都能从鱼池斩获大丰收。与此同时,在津巴布韦援助时,何望还利用粪肥发酵修建水塘,建成了4个标准化鱼池,变废为宝,改变了津巴布韦传统养殖模式。
何望在鱼池边向学生讲授水产知识。
骄傲:中国力量正在改变非洲
“2003年,我女儿才11岁多,在我去埃塞俄比亚一个月之后,老公也前往尼日利亚工作一年。那年,一家三口在三个国家,女儿只能托付给朋友照顾。”何望说,能一次次前往非洲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对女儿成长路上的陪伴缺失多少也心怀愧疚。
如今,何望在埃塞俄比亚教过的学生已经有数千人,其中很多人已经成长为当地的农业技术骨干。何望说,“第一次去非洲更多是出于好奇,但之后的每一次前往,是从心底里感觉那里需要中国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来改变现状。埃塞俄比亚人们很友好善良,Alage学院的学生们求知欲也特别强烈,我在无形中和那片土地有了深深的羁绊。”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铺开,这些年在埃塞俄比亚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很多重点工程的建成,为当地百姓的生活带去了很多改变。”今年8月返程时,何望在亚的斯亚贝巴坐上了中国修建的轻轨,自豪感油然而生。暑假这两个月,53岁的何望也没有闲着,依旧每天工作到晚上12点,只为编撰埃塞俄比亚第一本水产养殖类教材《Fish Production》。何望说,“非洲缺少水产专家。在我身体条件允许的状况下,我希望不断将中国的先进水产技术传授给他们,让当地的水产养殖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