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 > 招考招生
投稿

高考改革:“育人”与“育分”的争夺

2017-11-07 10:39:52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李明子 杜飞宇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9月28日,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会上表示,今年将继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开始在浙江、上海正式实施的新高考改革,在今年迎来了第一届毕业生,吸引公众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论。

 

         
(资料图片)高考前夕,上海的郑同学在母亲的陪伴下,入住一家酒店复习功课
           
                    “物理遇冷”是无解之题?
    首先较难的物理科目“遇冷”:“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不是选考,而是新高考为了平衡不同学科的难度和分值,对选考科目采取了赋分制——每门选考科目卷面成绩的前1%为100分,2%为97分,以此类推,以每3分为一个分差档设置21个得分档,直至最低分40分。
   “物理学科本身偏难,选考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导致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成为分母。”杭州市一所普通高中副校长举例说:比如短跑比赛,一组是10个速度较快的高手,另一组是10个跑得较慢的人,两组的竞技水平并不相同,但都按同样的规则赋分,最后在两组内排名相同的人,成绩就相同了。这所学校在此轮高考改革前,全校有2/3的学生必修物理。高考改革后,选考物理的人数降到了不足50%。
    教育界对此提出了两种解决思路。一种是改变物理考试的赋分制度,比如将最高分的赋分比例提高到5%,吸引更多学生选考。但反对意见认为,如此会破坏高考公平,即便解决“弃物理”现象,可能还会出现第二个弱势学科。
另一种思路,是在高校招生环节中,增加要求物理成绩的专业数量,以提高选考物理的考生比例。对此,也有不同意见。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就表示:“如果30%的物理报考比例过低,那么多少是合适的?依据又是什么?”他认为,问题的根本是给学生选择权是不是对的。“如果是对的,就要坚持,只能做引导,但无法保证结果。”
    选考制度另一个直观变化,是不同学生选考不同的科目,给高中教学管理带来的难题。根据测算,浙江的“7选3”制度最多可有35种选课模式,上海的“6选3”也有多达20种选课组合。由此带来的“走班制”也让许多学校头疼。“走班制”难以实施,一个原因是教室数量有限。师资力量是另一个掣肘因素。
                             育分VS育人
    同时试点新高考的上海和浙江方案,最大的差别,是上海的新高考方案中,选考只能参加一次,而浙江允许参加两次。因此,不少评论认为,浙江的高考方案比上海“复杂了不止一倍”,也带来更多争议。
    两次考试的设置,本意是为学生减少“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但在现实操作中,为追求更好的成绩,许多学生都选择考两次。即便在选考只有一次机会的上海,一些学校也安排学生在某一学期集中“拿下”某一学科的选考,后来的时间便集中用来攻克语、数、外三门主课。
     早在2015年年底,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就在浙江调研后发现,学生追求的利益最大化是能够进入最好的大学;学校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则是全体学生中进入好大学的比例最大化。在这种趋势下,学生和学校的最终目标仍然是如何获得更高分数,而不是考虑学生真正的兴趣、落实学生的选择权。
                         

 

 2017年高考前夜,河北衡水中学学生仍在复习

    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是以高考为指挥棒,全面推进中国的素质教育。但对于不同学校来说,其所带来的影响差异很大。
    在记者采访的学校中,以杭州二中和浙师大附中为代表的重点高中,对新高考表现出的态度是游刃有余,不论是排课、师资或学生压力都相对较小,新的高考模式及录取模式,对原有的教学安排造成的冲击也较小。重点中学里代替学生规划选考科目、“田忌赛马”式的报考现象也很少。相比之下,由于生源、师资、教室数量等限制,很多普通中学完成“大走班”都有困难,更谈不上课外班和社团建设。
    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差距,一些经济条件尚可的本地家庭,早早就把孩子送到杭州、宁波等地教学质量高的寄宿学校就读。“不只为好的教学条件,最根本的还是理念差异。”
 
河北衡水中学百米状元墙上,印着最新一年高考成绩
 
    “高考出现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高校来解决。”杭州二中前校长叶翠微说,教育事业的本质意义,就是让一个社会的各类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优秀者可以进入高水平大学进一步学习,其余的人,也能找到人生的未来方向。不过他表示,“这是个过程,最终大家都将学会自我适应。
责任编辑: 孙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