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健康 > 名医诊所
投稿

内脏过敏要乐观应对

2018-05-09 09:35:32 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徐文婷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几天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消化内科来了一位37岁的患者,他只要一去小餐馆吃饭,就会出现严重的腹痛腹泻,近半年已为此跑了多次医院,但各项检查结果均显示身体无异常。接诊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消化内科副教授冯莉娟结合检查报告及问诊情况,判断该患者为内脏“过敏”。在消化内科,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但大众对内脏“过敏”却知之甚少。

                           内脏不适可能是“过敏”内脏“过敏”
 
    内脏“过敏”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过敏”,不属于免疫异常反应。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朱海杭告诉记者:“内脏‘过敏’非常普遍,例如不明原因的心绞痛、胸痛等很可能是心脏、肺部高敏感。”
 
 
    朱海杭解释,人体内脏分布着许多微小的“监控器”,能敏锐地感受心跳、血压、呼吸、体温、血糖、血氧等细微变化,一旦发现异常,便会立即发送信号给大脑,以便及时精准调节。在面对针刺、切割等刺激时,皮肤、肌肉组织会产生疼痛感,内脏却不会,反而在受到牵拉、膨胀、缺血、炎症等刺激时,容易产生不适感,例如空腹时会有饥饿感,粪便排入直肠后会产生便意,发炎时有疼痛感等。
    每个人的内脏对刺激的反应程度不同,有些人反应很强烈。很小的生理变化或非生理性刺激,就可能引发内脏明显反应,并有不适感,这就是内脏“过敏”,也称为“内脏高敏感”。消化系统最容易高敏感,常表现为咽喉不适、腹胀腹痛、烧心、恶心等,病程较长,症状时有时无、反反复复。严重者甚至会“自我暗示”,想到哪里不舒服,就会哪里不舒服,觉得吃了不行,马上就真的不行,十分影响生活质量。
    冯莉娟介绍,内脏“过敏”与肠易激综合征、胃食管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以胃食管反流为例,人体每天都有少量胃酸反流到食管,正常人一般感受不到,而内脏‘过敏’者就会放大这一刺激,出现胸痛、烧心等感觉。”
                                           
                                五类人尤其要当心

    现代医学对内脏“过敏”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通常认为与遗传因素、心理因素、胃肠道慢性炎症等有关。特别是焦虑、紧张、郁闷等情绪,与内脏“过敏”互为因果——坏情绪很容易引起内脏“过敏”,反复不适又会让情绪变得更糟。临床上有很多内脏“过敏”的病例,但未得到足够重视。专家们提醒,以下几类人尤其需要注意:
    女性。朱海杭说,与男性相比,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情感更敏感、细腻、脆弱,因此在工作繁忙、经济困难、家庭关系紧张时,内心的压力得不到充分释放,容易表现在生理上,使内脏神经功能紊乱,对刺激过于敏感。此外,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也会导致内脏敏感性增加。
    睡眠不好者。经常熬夜、睡眠不足或质量差,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进而使内脏感受发生变化。
    脑力劳动者。医生、记者、企业高管等脑力劳动者,面临重要考试的学生等承受的压力较大,内脏更易受影响。
    性格有缺陷者。冯莉娟表示,爱钻牛角尖、性格偏执、敏感多疑的人,往往不易走出心理困境,内脏容易“过敏”。
    既往有炎症者。研究发现,内脏“过敏”与既往炎症感染有关。冯莉娟举例说,肠道感染康复后,肠道中可能仍存在少量现有医学技术检测不出来的菌群,会影响神经功能。
    朱海杭提醒,内脏“过敏”呈现多样性、可变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等特点,目前临床上没有一项检查能精确地诊断,即便是医生也需要观察患者3~6个月,在各项检查结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做出诊断,普通人切不可妄自判断。
 
 
                                    好心态助“脱敏”
 
    内脏“过敏”与心理有不可忽视的关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摆脱内脏“过敏”的困扰十分有益。
    对内脏“过敏”者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充分认识这种疾病,不要有太重的心理负担。最好以“原来就这么点小事”“没有什么大不了”“或许内脏敏感还能帮助我及早发现重大疾病”等心态来看待它、接受它,并配合医生积极应对。
    内脏“过敏”情况较轻者,可从以下四方面加以注意,减少外部刺激。第一,尽量不要外出就餐,不吃过冷、过热及辛辣刺激的食物。第二,不要贪凉,春季早晚气温低,不要过早脱掉外套。第三,适当做些温和的运动,如慢跑、太极等,有助改善神经敏感。第四,生活要有规律,保证良好的睡眠,焦虑、紧张、郁闷时要学会调节情志,可找亲友倾诉或到郊外走走,都对疏解压力、降低内脏敏感性有益。
 
 
    如果通过日常调养,病情得不到改善,就需要对症用药,例如停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腹胀时服用助消化药、菌群调节药,腹痛时可用匹维溴铵、曲米布汀等进行短期治疗,症状好转即停药。若仍无好转,可考虑使用黛力新、百优解等抗焦虑、抑郁的药物,这些药物兼具促进食管和胃蠕动、降低敏感性的作用。
    此外,大多数人通常接受不了“精神病”的标签,加之部分医生不注意沟通技巧,常有患者不遵医嘱服药,让病情雪上加霜。朱海杭呼吁,医生的一句话、一个积极暗示,都对患者康复有重要作用,医生跟患者交流时要耐心,尽量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责任编辑: 王宁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