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开展党建业务融合》是济南三中2023年的基层党建突破项目。如何让党课更鲜活?如何以党建带团建?如何将党建与一线教育教学相结合?4月8日,济南三中深挖本地资源,组织一批党员教师和优秀团员以及学生代表徒步黄河岸边,祭扫九烈士墓,参观槐荫区吴家堡街道西张村,探究黄河流域新农村建设下乡村振兴的秘密。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给教育带来了不断闪耀的灵感和文化富矿。4月8日上午,济南三中师生一行50余人,从南到北穿越济南,来到黄河岸边。
九烈士墓碑前菊花满地,朝气蓬勃的中学生们注视着浮雕上一个个坚毅的面容,久久不能移开视线。
“我们让学生走出课堂,放下书本,了解黄河岸边的红色故事,更深刻地感受革命先辈不怕牺牲、敢于抗争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济南三中第三党支部书记祁帅表示,这不是一次单纯的徒步,而是精心策划的一堂鲜活的党课和“大思政课”,党员教师与青年团员和优秀学生携手,在这种沉浸式的“课堂”里,以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引领思政教育,让黄河文化在教育版图上“活起来”。
在九烈士墓碑前,党员教师举起右拳,在祁帅的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师生们一一敬献鲜花,九烈士的英勇事迹在黄河岸边回荡。“活动之前老师给我们发放了相关资料,我们自己也查阅相关资料,详细了解了那段历史。”虽然经过了一个小时的车程和一个小时的徒步,高二21班李艺昂和同学们仍然精神饱满,她表示在黄河岸边,讲解烈士事迹,内心的震感更加强烈,望着烈士们的浮雕,一股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油然而生,也立志要传承烈士们的精神,好好学习,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位于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街道的西张村,世居黄河之滨,先人时代以摆渡为业,一桨一橹摇出如今村民富足、祥和的生活,该村还以绣球灯制作、绣球灯舞表演等非遗项目而闻名。
来到西张村,师生们向村里烈士陵园的5位烈士敬献了鲜花,并在西张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淑军的带领下参观了村史馆,他详细介绍了村庄发展历程、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看到村里整齐划一,洁净明亮的村居和脸上挂满了幸福笑容的村民,学生们不由得发问:“这座村子的致富秘诀是什么?”
“我们村致富有两个法宝,一个是村委班子很团结,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党的好政策。”在随后的交流互动环节,王淑军围绕着“致富”这个话题,重点讲述了西张村如何在村两委的带领和帮助下,将手中土地流转,并充分利用和规划村内闲置土地,推动单一种植产业转为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强村富民之路。
听完村领导的讲解,学生们捕捉到了“村委”这个关键词,结合着政治课堂上刚学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少学生们围绕着“民主选举”和“基层党建”等话题,与王淑军进行了交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如果说书本上是科学的理论,那今天的参观交流就是鲜活的实践,知行合一,这堂思政课有趣又有料。”济南三中党建工作部主任于建军介绍说,破解党建业务融合切入点问题,学校以服务黄河流域重大战略为目标,立足学校品格教育办学特色,聚焦黄河流域“文化发掘、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三个方面,才有了今天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聚焦黄河流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开发了黄河特色校本课程,这次黄河边上的思政课就是思政学科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学管理部主任陈爱军介绍,我们在这次活动中突出一个“实”字,从路线的选择到站点活动的设计,我们提前“趟路线”,沿途的各项活动也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特长,比如政治学科就进行了思政微项目探究活动,高一高二师生分别认领“黄河流域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西张村省级非遗项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发挥的作用”等项目,各学科老师结合行程站点进行实地带入式教学,是实实在在的“行走的课堂”,调研结束后,还会把同学们的宣传好报、调研报告、学生感悟在全校范围内展示。(朱晓燕 祁帅 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