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路遥教授仙逝的消息如同秋风扫过心头,丁再献先生的心湖泛起了层层波澜,悲痛难抑。这一刻,过往的点滴如同电影般在他眼前一幕幕回放,尤其那张定格在《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第二页的照片,犹如时光隧道的入口,将他带回了那段充满启迪与温馨的学习旅程。那一刻,著名文化学者丁再献的眼眶湿润了,思绪不禁回到了那遥远却异常清晰的2011年夏天,那段关于东夷骨刻文与师徒情谊的篇章。
丁再献先生,一名对东夷骨刻文古文字痴迷的探寻者,曾在命运的转折点上,有幸遇到历史长河中的一位摆渡人——路遥教授。那是十三年前的一个夏日午后,丁再献正在山东省旅游协会办公室内埋首于一堆骨刻文残片之间,试图解开那一串串神秘的字符密码。当收到路遥教授的来访通知时,他的心情既有忐忑也有期待,毕竟,面前的是一位学术界的泰斗,一位在历史与文化领域享有崇高声誉的导师。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路遥教授直入主题,展现出大师风范。他对丁再献的研究表达了充分的兴趣,尤其是对骨刻文的解读视角,给予了高度评价。“小丁啊,你所做的工作,不仅仅是挖掘古老的痕迹,更是在重建一段失落的历史。”路遥教授的话语,像一股暖流,化解了丁再献内心的不安。随后,教授们围绕“中国梦”三个字展开讨论,丁再献先生通过对“中”、“国”、“梦”字的生动解析,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
在交流过程中,路遥教授的提问尖锐而不失温和,鼓励丁再献大胆发表见解,这让丁再献深受感动。丁再献引用古文字实证,论证强调了骨刻文中“中”字代表的“中心”概念,而“国”字上的戈与河流元素,则揭示了古代国家(城邦)时代的边界意识。至于“梦”字的形象描述,更体现了古人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与诗意想象。
直至暮色降临,意犹未尽的交谈似乎仍在延续。路遥教授的肯定与信任,给了丁再献巨大的动力,他表示愿意成为丁再献学术路上的坚实后盾,为他的长篇巨著《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提供学术顾问支持。这份深厚的情谊,超越了师生界限,成为了丁再献人生旅途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丁再献先生,心中涌起阵阵涟漪,为了纪念那次难得的相聚与学习的机会,他挥毫泼墨,留下了这样一首浓缩了东夷骨刻文精髓与个人感悟的诗句:
鲁高学府终身立, 历史人文一大师。
心得义和成建树, 时云骨刻问东夷。
“历史人文一大师”,则是对其作为历史与人文领域巨匠身份的肯定,突出了路遥教授在学问上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深远影响。
“心得义和成建树”,这一句反映了路遥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的研究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树立了坚实的学术根基,终于成就了义和团学术研究的泰斗级领军人物。
“时云骨刻问东夷”,则直指此次会见的主题——东夷骨刻文的研究,以及它对历史认知的重要性。这里的“时云”暗示着当前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而“问东夷”则表现了丁再献先生对东夷文化探索的执着与热情,以及通过骨刻文研究,欲解密远古文明的雄心壮志。
整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展示了丁再献先生对路遥教授的崇敬与感激,以及对东夷文化和骨刻文研究的深情厚意。它是两位学者之间精神交流的缩影,也是对学术之路不懈追求的礼赞。透过这首诗,我们仿佛能够触摸到丁再献先生对历史奥秘的渴望,以及对文化交流与传承的执着信念。
丁再献先生与路遥教授的相遇,是学术道路上的佳话,亦是东夷文化研究史上的佳缘。路遥教授虽已乘鹤西去,但他留下的教诲与鼓励,将继续激励着丁再献,以及其他无数学子,追寻真理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在这个追忆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缅怀路遥教授,感念他为历史研究作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期盼丁再献先生在学术的征途上,继承前辈遗志,继续闪耀光芒。(天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