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后,常会看到一条提示:血液黏稠度过高。血液黏稠在医学上称为高黏稠血症,临床发现,血液黏稠度高会增大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所以高血压、高血脂患者以及吸烟或45岁以上的男性等高危人群,一定要引起重视。血液变“黏”并非无迹可循,有时睡觉就可能给你发出警报。
腿抽筋。睡觉时腿容易抽筋,不一定是缺钙的表现,也可能提示血液黏稠。这是由于血液黏稠度升高,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影响局部血液供应。
胸闷。血液黏稠度升高时,心脏部位的血液供应受到阻碍,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心脏功能降低时,人会感觉胸闷、乏力,睡觉时特别容易出现这类情况。
晨起头晕。血液黏稠度高,正常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大脑局部需要的血液无法及时供应,晨起时,患者容易出现眩晕感,且多见于中老年人。这一症状可在进食早餐和饮水后缓解。
午饭和晚饭后犯困。吃完饭后犯困,是由于消化食物让大量血液流入胃肠血管,导致大脑血液减少所致。正常人也会有此症状,但血液黏稠或有脑动脉硬化的人,这种困倦发作相对频繁且难以缓解。
很多情况下,患者血液黏稠度变高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即使发现上述症状,也不代表是特异性的改变。此时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检测,切勿自行诊断、用药。建议高危人群,最好定期体检,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和血小板聚集试验等,检测相关指标。根据检查结果,采取对应措施,减少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寻找血液黏稠的原因,并服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同时生活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三餐清淡,粗细搭配。建议少吃肉类、动物内脏等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而且要坚持每餐八分饱。
增强运动,促进代谢。运动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能力下降,残留在体内的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会导致血液变得黏稠。建议大家加强运动,每周保证3~5次有氧运动,每次半小时到一个小时,有助血液循环和脂质代谢,增强血管韧性。中老年人可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方式,年轻人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频率。
多喝点水,稀释血液。特别是晨起、平时喝水少、空腹十几个小时,或在夏天出汗量大等缺水状态时,会引起血液浓缩,出现血液黏稠现象,及时补充水分可快速稀释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