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单旭为主任设计师,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物理学院组成的空间等离子体科学探测载荷研制团队,联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3所等单位,近期成功研制北斗三号卫星低能离子探测载荷。载荷研制成果论文被《开放天文学》期刊接受发表,首次在轨观测结果在线发表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
空间低能离子是空间等离子体探测的基本要素,卫星载荷的原位探测数据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太阳活动及其太阳风对行星际空间和行星磁场的作用、磁层结构及其动力学、磁场重联和环电流现象等空间物理,而且还能对空间天气极端事件予以预警,为卫星或飞船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因此,绝大部分的探测卫星都会携带空间等离子体探测载荷。与国际先进的低能粒子载荷相比,我国的同类载荷相对落后,获得第一手的基准数据较少,相关科学和应用研究受限。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水、窦贤康等人的倡议下,2012年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汪毓明团队,物理学院陈向军团队和安琪、刘树彬团队联合组建了中国科大空间低能粒子有效载荷研制团队,由单旭副教授任载荷主任设计师,带领团队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2014年团队完成了空间低能离子谱仪原理样机和性能定标,2015年2月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2016年3月团队承担实践十八号卫星载荷研制任务,得益于前期的技术攻关,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原理样机、鉴定件和飞行件航天产品研制,并于2017年2月交付装星,7月卫星发射。载荷研制成果论文于2019年发表在《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审稿专家表示:“看到中国大学研制出紧凑、功能强大的空间离子谱仪,非常令人鼓舞。与同类仪器参数相比,该谱仪比其他离子谱仪具有更高的性能”。
2018年团队承担北斗三号卫星等离子体探测包的低能离子载荷研制任务,在上款载荷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离子能量探测范围,提高了能量和角度分辨率,减小了载荷功耗、尺寸和重量。载荷飞行件产品于2019年11月交付,2020年6月卫星发射成功。2020年8月27日首次开机测试正常,2021年9月23日正式开始科学数据测量。其中,首次在轨测量得出的离子微分通量定量数据,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Van Allan探测结果一致,数据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在线发表在《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上,审稿专家认为:“结果非常具有吸引力,获取的科学数据对研究磁层离子动力学和监测空间环境很重要”。
此次北斗三号卫星低能离子载荷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科大空间低能粒子载荷研制团队和平台建设日趋成熟,已经具备承担相关国家空间探测计划任务的能力。( 常河 王敏)

中国“张孔”杠铃成为巴黎奥运会举重器
江苏海安:稻田里的劳动课
中国第26批赴刚果(金)维和部队开展伤
3名环保组织成员因试图破坏《戴珍珠耳环
户籍窗口“阳光服务”
香港首个莫奈作品沉浸体验展带领观众置
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
海口国际免税城开门迎客
全国老龄办:2022-2025年在全国组织开展
全球拍天宫|守望家园,中国航天员首次
趣味运动会 迎接丰收节
震区里的中秋节爱心课堂
夕阳西下好“风景”
最美高铁
山东微山县:俯瞰生态鱼塘美如调色板
江青临终遗言想葬在山东老家,女儿李讷
纪事 | 一波三折——电影《神秘的大佛》
杨书明:闪耀世界的“青春代码”
那个在龙泉寺出家的北大数学天才下山了